新华网马德里7月20日电(记者 冯俊伟 报道员 谢宇智)银色的西装,耀眼的笑容,不时在桌面上跳舞的手指。20日中午,西班牙电信集团总部大楼迎来了一位中国客人。当他在钢琴前坐下,清丽的音符便从手指间流泻而出,把新闻发布会场变成了令人屏息静气的舞台。他就是西班牙电信集团新签约的代言人、中国钢琴艺术家郎朗。
郎朗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电信业将在未来成为音乐发行甚至推广的平台之一,与西班牙电信集团携手意义深远。而针对眼下中国青少年群体间兴起的钢琴热,郎朗在解析自己成功之路的同时,也给以他为榜样的父母和孩子们一些中肯建议。他说,音乐归根结底是一门给人带来更多乐趣和更多感动的语言艺术,音乐中有“苦”也有“乐”。
中国眼下有3500万钢琴少年,而郎朗无疑是这些孩子梦想的指路人。对于自己这样的“偶像”能否对孩子们学习音乐起到积极作用,郎朗本人予以肯定:“我小时候学习音乐时也有自己的偶像。最直接的偶像就是音乐学院里的师哥师姐,他们做出的榜样伴随了我的成长。另外国际音乐大师,比如霍洛维茨、鲁宾斯坦,也对我有着深远影响。甚至不光是音乐家,包括迈尔克·乔丹等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曾给我很大启发。是他们让我懂得如何去尽力超越自己。”
天赋、热情、机遇和努力在郎朗身上得到完美融合。郎朗自认4者在自己的成功中缺一不可:“刚开始年少成名,可能更需要一些运气,但如果想在音乐界长时间站稳脚跟,就必须更好地把这几点结合起来。”
他在肯定音乐之路不易的同时,也不忘勉励孩子们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任何人在从事同一行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但往积极的一面看,音乐应该是较容易获得发展的一个行业,它没有国界,在艺术的创作和再创作上限制也不大,这给了我们不断推陈出新的空间。”
#p#副标题#e#
中国古训有云:“梅花香自苦寒来。”郎朗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郎朗,与他少年时期一天苦练钢琴达8个小时的经历不无关系。但“苦”不是全部,在郎朗眼里,艺术的“甜”同样重要:“练8个小时的钢琴或许在很多人眼里颇为艰难,但事实上这并非单纯的‘忍受’和‘吃苦’。在我看来,这更像跑一场马拉松,开始的一两个小时很困难,不过冲破某个阶段以后你就会逐渐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不少中国父母因为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施以“高压政策”,强制让孩子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这种做法的效果究竟是正是负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郎朗也曾经历过这一阶段,他在自传中披露过自己幼年学琴时的辛苦和父亲郎国任近乎“严酷”的要求给他造成的抵触情绪。
如今回首往事,郎朗对父亲有了更多理解:“我想其实父母当时要求的很多东西都是对的。毕竟作为一个孩子,自觉程度不会那么高,在你小时候,必须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在一旁督促你,不光是做音乐,做什么都是一样。但另一方面,任何事情都有尺度,一旦突破了这个尺度,也可能会造成反方向的影响。所以家长们不管培养小朋友做什么,这个尺度如何把握非常重要。”
他还着重强调,音乐学习不应功利化:“我觉得练习钢琴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孩子们学习音乐是因为能从中得到丰富感受,而不是因为一些与音乐无关的事,这是我们现在在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我现在在做一些音乐学校和基金会,就是希望能够普及这种观念,让小朋友们能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来学习钢琴。”
郎朗的苦学成才确有足以借鉴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他出色的天赋和他对钢琴发自内心的热爱也使成功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郎朗的成功能否复制?郎朗本人对这个问题有着辩证的看法:“每一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在我看来,很多孩子都有潜力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但各人眼里成功的标准不一,方式也不尽相同。我认为不能拘泥于复制某人的成功。对于音乐界和整个社会来说,成功的定义和方式都能多样化才是一个好现象。”